诺亚舟国际幼儿园:孩子动手能力培养面面观
孩子在泥地里挖坑,弄得脸上、身上都是泥;在面板上玩面团,把面粉撒得到处都是……
如果您家孩子有类似的做法,您会作何反应?
对孩子动手能力发展方面的困惑
很多父母认可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际培养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动手能力培养只是让孩子变得手巧吗
进入幼儿期,满怀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孩子喜欢用树枝或小棍撬动泥土,容易被在地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吸引,聚精会神地驻足观察蚂蚁搬运食物。他们喜欢把瓶盖拧来拧去,继而把瓶子扔到远处,看着瓶子沿着地面滚动而哈哈大笑,并不断重复这样的操作。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
首先,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知觉经验。丰富的感知觉体验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借助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孩子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大量鲜活而生动的直接经验。孩子通过用手抓一抓、握一握、捏一捏、摸一摸、拍一拍等方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感知经验,从而不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支持孩子在操作中进行发现和探索。用双手操作和探索是孩子发现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如,孩子反复拧开和拧回瓶盖,是在探索和体验瓶口螺纹与瓶盖螺纹的咬合关系;将瓶子扔到地上,看着瓶子滚来滚去,是在感知瓶子形状与功能的关系。
再次,引导孩子通过动手进行表达和创造。当孩子在理解事物特性后,就会利用某个事物甚至综合运用某些事物的特性进行表达和创造。例如,孩子喜欢玩黏土、沙子、水和雪等,是由于这类材料是开放性的,孩子可以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自由地操作和创造性地表达。
2:女孩比男孩更加心灵手巧吗
一些家有男孩的父母可能觉得女孩更加心灵手巧,她们在穿衣服、系扣子等方面的动手能力明显优于男孩。
研究发现,幼儿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的确存在性别差异,但却表现为不同性别的孩子更擅长某个方面的动手操作活动。具体而言,女孩的手部灵活度一般高于男孩,手眼协调性的发展也比男孩快一些。但男孩在瞄准和抓取动作,以及旋转类手部动作方面一般表现更好。究其原因,首先,从先天的生理机制来看,与男孩相比,女孩的触觉更加敏感,更擅长做一些精细化的活动。
其次,从后天的生活经验角度来看,女孩通常在游戏中更倾向于选择类似妈妈、姐姐、护士这样照顾他人的角色,而扮演这些角色通常需要动作更为细腻,并需要更多的情感投入。
而且,女孩也更愿意做装饰性较强的美工类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精于细节的创造与表现。相比之下,男孩往往更喜欢拼插、搭建类活动,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方面表现更佳。所以,父母需要辩证地看待不同性别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表现出的优势。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常见的误区
1:忽略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年龄特点。从学龄前儿童手部动作发展的规律来看,尽管3~4岁是孩子精细性动作协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他们更多还只是用笔涂涂画画,在一定的练习下能用勺子吃饭,用剪刀沿着直线剪,等等。
4~5岁的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发展,操作性动作的协调也得以发展,表现为:在绘画中能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并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会用筷子吃饭,等等。
5~6岁的孩子进入手眼协调发展的快速时期,如,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还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并开始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书写和绘画等前书写能力也得以快速地发展。
2: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
孩子的发展遵循年龄特点的同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节奏和方式。比如,如果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中,一些孩子在吃饭时会用四个手指握住勺子,略显笨拙地把饭送到嘴里;一些孩子则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勺子,更轻松、更准确地把饭送到嘴边。这其实反映的是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对于幼儿,特别是用筷子吃饭,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手部小肌肉的控制能力,手部动作与视觉的配合,还要根据所夹取食物的特点来调整手形、改变着力点,才能成功地夹取食物。尽管这些动作对于成人而言轻而易举,但对于儿童而言则是一项复杂的且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运用自如的技能,不同幼儿能运用这一技能的年龄并不相同。
3:忽略孩子对动手操作活动的参与
很多父母会为孩子购买很多玩具,一些父母觉得只要孩子有可以摆弄和探索的玩具,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了。但孩子在操作玩具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靠自己的思维和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成人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引发孩子操作和探索的欲望,使其萌生新的想法和做法。而孩子通过成人的支持和引导,不断发展坚持性、抗挫力,提高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养成对他终身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宝贵品质。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1: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要在生活中为孩子多创造机会。大自然中有很多可供孩子触摸和感知的事物:不同粗细、不同干湿、能在指尖流动的沙子,松软、冰冷、握手即化的雪……这些自然物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触觉。当孩子触摸时,成人可以问问孩子的感受。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质地和特性的物体同样是孩子感知的对象:用手抓一抓妈妈顺滑的头发,拨一拨锯齿状的梳子,捏一捏夹东西的塑料夹子……这些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而有趣,会激发孩子继续探索。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画笔、剪刀等工具和纸张、橡皮泥、胶水、胶带等材料,鼓励孩子进行手工操作。
2: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操作探索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孩子在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家长要多一些耐心,接纳孩子之间的差异,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操作和尝试。家长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小肌肉和精细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次,家长要避免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要多一些对孩子个体的“纵向比较”,对于孩子自身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赏。此外,家长也可以因势利导地尝试用孩子的优势领域带动弱势领域的发展。比如,一些男孩善于进行拼插搭建类活动,但不愿意选择美工类活动。家长就可以鼓励孩子把他想搭建的建筑物原型或自己最终搭建的作品画下来,还可以鼓励孩子在现有的搭建作品基础上借用美工区的一些材料进行装饰和丰富。
3:参与孩子的游戏,陪伴并支持孩子的成长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家长应该参与并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动手、动脑。比如,如果孩子要用积木搭建一个动物园,家长可以问一问:你想搭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园?什么形状?是几层的建筑?进而引导孩子将头脑中的“设计图”画下来。在搭建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或搜集更多的资料。例如,如果孩子想搭一个圆形的动物园,但不知道怎样搭建。
这时,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从图书或网上查找相关建筑的图片,跟孩子一起观察,一起尝试。在此过程中,也可以用照片或画图的方式对这些过程进行记录。
完成搭建后,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例如,你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哪种方法更好?帮助孩子回顾和反思,梳理和提升孩子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做中学”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父母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时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和自然中的事物,多给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也要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操作探索。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参与孩子的游戏,培养并支持孩子的成长。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